印度真能接棒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?保变电气在5月29日传出低价甩卖印度子公司的新闻,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新的线索。花了十几年的工夫,最后只回收了一半的投入,赔得可不轻。更揪心的是,那些花大价钱培养的印度工程师,一转身就跳槽到别的公司,直接帮对家干活去了。
说白了,这到底算不算一次普通的商业踩坑,还是说印度市场里头本身就暗藏着不少套路?怎么好些外企老板们,现在对印度要当“世界工厂”这事儿,开始有点犹豫了呢?
蜜月期的美好幻想
这事还得追溯到2012年,那会儿印度刚遭受了一回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停电,全国有6.7亿人一下子陷进了一片黑暗。
这一场意外让印度官方意识到自家电力设施实在撑不住,必须得引进海外的牛技术来搞定这个难题。中国保变电气,作为国内电力装备领域的领头羊,一下子成了印度政府特别青睐的合作对象。
那会儿两边的合作好像还挺顺利。印度方面给出的条件,非常有吸引力,像优先下单、减免税收、土地扶持,承诺采购啥的,统统安排得妥妥的。保变电气这边也没含糊,整套高压变压器的生产线全带了过去,直接在印度建了个现代化工厂,排面拉满。为了把这事办漂亮,保变还专门砸下了一亿多人民币,把200多位印度工程师请来中国,亲自教他们搞技术。
现实就像泼了盆冷水给保变电气,让人大跌眼镜。等到印度工程师的技术越来越溜,印度官方的态度也开始有点变味儿了。原来那副合作无间的样子,渐渐就像是翻了篇,从搭档慢慢转成了对手。
温水煮青蛙的套路
2020年,印度政府祭出了“生产关联激励计划”(PLI),乍一看好像是给制造业企业各种补贴和政策红利,可实际上,这就是把“温水煮青蛙”玩明白了。关键的点在于:外资企业得一点点把技术和管理权都交给印度本地公司,不然就别想靠上这些优惠政策的边。
保变电气打算扩展生产线,结果碰上了印度政府层出不穷的“流程”难题。原本几个月能走完的手续,愣是拖到一年半都没影。去问进度,人家总是一句“还在审批”或“需要补材料”打发你。这种拖延法儿一琢磨,那后果可就显出来了:眼巴巴看着好时机白白错过,本地企业借着政策东风呼啦啦地发展起来了。
更闹心的是,之前说好的订单优先,现在一点用也没有了。印度那边借着“扶持本地生产”做挡箭牌,把大部分订单直接倾斜给了自家企业。靠着政府给的补贴,那些印度公司随便降价抢单,报出来的价格比市面上低一大截,保变电气在这场价格战中根本玩不过人家。
到了2023年这会儿,保变电气在印度那点年收入就剩下3万人民币,亏损却一下子飙到了1400多万,让人看着真心揪心。
这俩数字摆一块,差距大得让人忍不住怀疑是不是数据出错了。可现实真就这么扎心——原本还想着能在印度市场大展拳脚的中国企业,结果混到如今连日常运转都快撑不下去。
反噬的印度学生们
保变电气最难受的恐怕还不是赔的钱,真正扎心的还是那些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印度工程师说走就走。当时重金培养了两百多人,等人家技术吃透了,转头就跑去竞争对手那边帮忙。这些工程师不光把技术带走了,连客户资源和不少商业秘密也一块儿拎走了。
这种事在印度的外企里一点都不少见,许多跨国企业都碰到过类似的尴尬处境,花了老鼻子劲打造本地技术骨干,结果这些人学成之后转身另寻高枝,甚至干脆成了自己的对头。印度这边就业市场比较灵活,大家换工作挺随意,再加上本地的法律对员工跳槽保护也蛮到位,公司想用合同拦着人不走,那基本上没啥戏。
2025年5月29日,保变电气没得选,只能下狠心把印度子公司90%的股份低价转让给印度阿特兰塔公司。真让人哭笑不得,原本这家阿特兰塔还只是保变的零部件供货商,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买家。角色互换得这叫一个彻底,正是“教会了徒弟,师傅却得喝西北风”。
数字背后的真相
数据有时候比讲故事还管用,说啥都不如拿出真实数字来靠谱。
印度官方给出的数据让人有点意外,这五年里,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非但没涨,反倒有点往下滑。2019年时,制造业还占到了15.6%,结果到2024年,这一数字掉到了15.2%。拿这个成绩单跟政府之前定下的“2025年制造业要占到GDP的25%”的目标比,差距确实有点大。
印度政府这几年为了让制造业有点起色,连着搞了好几轮激励政策,总共砸下去300多亿美元。可惜成效确实不咋地。就说电子制造业,2020年出台的PLI计划承诺要投240亿美元,结果到2024年底,真正投入进去的,连承诺数额的四成都没到。
更糟心的还是外资进来的情况。2023年,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(FDI)有460亿美元,数额虽然不小,可跟2021年那时候的最高点640亿美元比起来,跌了有28%。到了2024年,这下滑劲头更快了,头三季度FDI只来了280亿美元,比去年同期又少了15%。
世界工厂梦想的现实障碍
说起印度想接棒“世界工厂”,中间碰到的麻烦可不止一星半点。基础设施这块,确实是个大坎。近几年,印度虽然拼命砸钱搞建设,但跟中国一比,差距还是蛮明显的。比如说,电力老是卡壳断供,运货物流又挺费钱,港口那头儿效率上不去,这些问题直接让制造业的竞争力打了折扣。
再说说人才这块儿。别看印度人多,能干活的技术工人其实没几个。大多数人都还在做些门槛低的活儿,可人家厂子其实盼的是那些有两把刷子的中高端人才。这样一来,企业不是为招人发愁,就是得额外掏腰包自己培养队伍,时间和钱都得跟着搭进去。
再说说政策落地这档子事。印度那边是联邦制,中央说一套,到地方落实就能变好几种样子。东一个政策,西一个章程,像税收、环保这块儿,各省的标准可不一样。再整到劳动法规,执行上也各有一摊,这让跨国公司真是头大,运营起来麻烦事一茬接一茬。
说到底,市场环境这块公不公平挺关键。印度官方嘴上老说支持自由买卖、公平竞争,实际操作起来呢,保护自家企业那叫一个明显。洋品牌进场不光得碰本土对手,还得忍着政策上的“偏心”,这滋味可真是不咋地。
莫迪的困局与外企的选择
自从莫迪政府执政以后,“印度制造”一直被当成头等大事来推进。按理说,印度确实拥有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底气:人口多、人力便宜、营商环境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。可像保变电气这些企业在那边遇到的“麻烦事儿”也说明,光有理论还不够,实际操作起来,离目标可还远着呢。
说起来,外资公司现在对印度市场的兴趣有点低迷。大家都知道,印度的消费潜力确实不小,可最近投资那边的风险也跟着水涨船高。眼下不少企业正忙着重新琢磨该咋布局印度,之前那种“一窝蜂全进去”的劲头,现在都变成了“有点试探、先摸摸底”。
保变电气的退场说不定只是个开头。全球制造业现在卷得很,哪个国家要是真想当“世界工厂”,那就得拿出个让外企放心的营商环境,说白了就是要公平、透明,还得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未来。倘若只打着歪主意,整天想着靠外来的技术和资金来充门面,干到最后只会把好好的“世界工厂”美梦折腾成外资心头的烦心事。
发布优质内容还能分成,这事儿大家心里都明白,谁写得好、写得实在,自然有更多人点赞关注,平台那边也愿意多给一点实打实的收益。
富牛网配资-炒股如何开杠杆-如何配资炒股-深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